

90后这个年龄段的人是什么?是干柴,遇到烈火,瞬间就会燃烧。
什么是烈火?他们说现在做的飞防事业就是烈火。

有些是初出茅庐的小伙伴,虽然不知道出来作业将面临些什么,但只要有颗不甘平凡的心,就能加速血管里流动的血液,激发大家的干劲。
能吸引年轻人的加入,对于农业是个好事。某名飞手曾经在家乡附近的一个村子做飞防,村里留守的大多都是老人,不便劳作,村民们将自己的田地一起出租给大户,拿点地租,偶尔可以给大户干点零散的农活,再赚点工钱。
在外行人看来,植保无人机是年轻人喜欢玩的新鲜玩意儿,相对于传统的人工背壶打药或者拖拉机撒药,植保无人机效率高、撒药均匀,更安全(人工打药容易引起施药人农药中毒)也更节省
农药
一些新产品既会仿地飞行,又会自动绕障,确实是个酷炫的作业工具。
成为一名植保飞手,农业植保知识的掌握和维护农户利益,是更应该被看重的东西。
有些植保飞手团队作业只带2台无人机,但是机子质量不好,活没干完,飞机就都“炸机”了,飞手算一下完成的量,拿钱走人,剩下地块的打药让农户自行解决。
但如果剩下的地块太小,农户雇不来其他的飞手,人工打又耗时耗力。“这种做法实在是违当植保飞手的道德底线。”
温州人彭兆宁去年3月第一次接触植保无人机,今年在当地成立了天尚飞植保服务有限公司,开始团队化作业。
他手下也是一批90后,“这行对注意力、体力和学习能力要求比较高,岁数大了真的顶不住”。
农作物种植和生长的客观因素,导致植保飞手在淡季和旺季时的收入相差很大。
彭兆宁按照基本工资加亩数提成给他们发钱,好的时候,一个飞手每月赚1.5万元不是难事,生意淡的时候只能拿几千元的基本工资。“好在现在无人机植保的市场足够大,但凡有团队,旺季时订单都是饱和的。”
而这些年,植保飞手大幅增加,除了市场需求大,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植保无人机越做越好,避障、载重、续航等关键数据大幅提升,同时价格大幅下降,降低了进入门槛。
“相当于开车从手动挡换到自动挡,还带有辅助驾驶的功能。”相关部门透露,目前植保飞手接受培训后,最快一周就能上岗。
另外,浙江有一批飞手,把无人机植保当成了旅游。他们经常3-4个朋友组队,选择新疆、海南这些地方接订单,到那儿先打药赚了钱,再好好旅游一下,工作和游玩两不耽误。
由于浙江不是农业大省,不少活跃的植保飞手也瞄准了其他省市。像去海南给槟榔打药,因为难度比较高,价格能开到50元/亩,差不多是水稻的5倍。
浙农飞防也经常接待来自东北、海南等地的客户到公司考察,只不过光服务浙江市场,他们已经足够辛苦。
虽然用无人机植保并不是这些年才有的模式,但是在这些年才被政府、农民和企业广泛接受,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彭兆宁所在的温州,有20万亩的水稻田,目前用无人机植保作业的也仅有2.5%。
农业领域无人机飞手职业的出现,不光提高了作业效率、吸引一批有专业知识的年轻劳动力回流到农业,助推农业的绿色发展,也正在为农业精细化打下了基础,一些公司寄望于利用无人机和类似的新技术来影响整个产业的面貌。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无人机产业园说):谈谈关于90后植保无人机的那些年轻飞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