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束的中国深圳国际现代绿色农业博览会西华县无人机展区,一位年轻女士忙的不可开交,一会介绍西华县无人机产业园的创建情况,一会向客人推荐无人机产品。许多人都认为她是领导或大老板,熟知内情的人却知道她曾经从打工妹到创业者,成功创建了家乡“西华县无人机产业园”的负责人的安晓。
安晓今年36岁,家住河南省西华县箕子台办事处,是一户普通居民,姊妹4人,家庭负担繁重。2002年,安晓大学毕业后,当过企业讲师、职业经理人等等,样样都干的有声有色。2011年,安晓应广东珠海一家航空企业邀请做企业管理工作,协助研制开发无人机生产。安晓认定无人机发展前景广阔,行业前途光明远大,3年中,安晓在企业细心学习用心揣摩研制无人机全套的生产流程、技术指标。并不断结合市场、结合农业在2013年帮助企业无人机研制成功,但是大都是用来展览、演示,“比美做秀”的,在产业应用开发上,企业有心无力去北方农业地区去拓展;安晓心想,河南老家是一望无际的豫东大平原,小麦更是沃野千里,非常适合无人机飞行作业。如果把无人机厂搬回西华县建,把无人机用到农业生产上,把高科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不仅对家乡、对农业发展大有益处;农村老幼留守现象创造新职业、产生新就业。而且把无人机接地气的应用问题解决了。
安晓“把无人机厂搬回西华县老家建”想法、打算,不胫而走,在朋友圈引起轩然大波。她的闺蜜好友非常认同支持,认为在家乡发展无人机事业,是对家乡的厚爱与支持,也能使家乡来个突飞猛进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担心担子沉重,责任重大,安晓抗不了、办不好。个别人不理解、不支持,冷嘲热讽,说安晓异想天开,白日做黄粱美梦,一个打工妹建飞机加工厂,竟想“无影的飞天梦”。安晓不灰心、不气馁,夜里徘徊在老家女娲广场上仰视凝望着雕塑许久,仿佛神力附体,一定要让无人机飞上天!拿俺河南女子能顶半边天的精神细心的向不理解的周围人解释:“世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无人机就是飞行遥感控制软件与电子机械的常规结合只要飞行技能控制好,这种飞行器很草根的,几十年前军事方面就有的。我们80后不就是把它转化到农业,做生产吗!”。与安晓一起生活、工作10多年的丈夫,最了解她,安晓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有干事创业的能力,她认准的路十头牛也拉不回来,她要干的事业一定能成功。她丈夫明确表态:“我理解你、支持你,放心大胆的干吧,关键时候,我可以辞职回家和你一起干”。为在外游子们难以割舍的老家情怀,拼了!
2014年10月,安晓怀着支持家乡建设家乡的雄心壮志,回到了阔别10多年的家乡西华县。县城路宽、路平、绿化、灯明,家乡繁华了,变靓、变美了。安晓的家是居民老户,她自幼生长县城,但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景是家乡美,亲是家乡人,作为安晓家乡最基础的箕子台办事处得知安晓返乡,是为了在家乡发展无人机事业,觉得事关西华县发展的大事,建议她直接向县委书记汇报,并告诉她县委书记林鸿嘉的电话。在电话中安晓告诉林书记,她是箕子台办事处人员推荐的,在外打工多年很想返乡创业,已经掌握了无人机生产、植保技术,回家乡就是想在家乡建无人机厂,推广无人机使用技术,发展无人机事业。林书记听后非常重视,破格邀她当面细谈。箕子台办事处党工委书记陈鹏陪同安晓向林书记汇报。林书记听了安晓介绍的无人机研发技术和农业应用,听了她在家乡建设无人机厂的想法、打算和规划,大加赞扬,当场拍板,由安晓负责建无人机厂,厂址就选在建设中的西华县临空经济区内。
时隔不久,珠海召开航展会,林鸿嘉亲自带安晓和县相关领导参加。航展会上,林书记看中了几个无人机企业的产品,就当场买了6台,交安晓试验使用,让无人机在西华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县委书记的重视和支持,更加坚定了安晓建无人机厂、发展无人机事业的决心和信心。她邀请大学同学、研发无人机同事中的6名大学生,联合组建无人机团队核心力量,开始了无人机研制和飞防植保试验工作。
万事开头难,安晓的无人机事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遇到一些麻烦、挫折。西华县虽然有百万亩土地,但是一年防病治虫仅打几遍药,加上安晓的公司新、人新、技术新,团队与农民交往少,无人机植保农民没受益、不认可,植保操作“吃不饱”。安晓就带领她的团队内蒙、河北、山东、海南等地开拓市场找活干。2015年春天,安晓与内蒙签定合同,为牧草植保,25元一亩,草原辽阔,活随便干。安晓觉得是个好市场,能有效益,就带队到内蒙植保。但实地操作,困难重重。内蒙风大,飞机无法飞行施药,而且一刮20天,一班人白白等20天,人人心急如焚。大风停后,她们迫不及待的抢时间作业,无人机经常出现故障,需要换配件时,还得让西华发货邮寄,路途遥远,一等几天,耽误大量时间。干了两个月活,收不抵出,严重亏本。
2015年5月,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来西华视察工作,点名要观看安晓的无人机植保作业演练。安晓把这次现场演练,当作打开无人机植保市场的极好机会,立即带队从内蒙返回西华。返回西华的当天晚上,珠海方面打来电话,说她在珠海上学的儿子,上学途中被车撞了头部伤势不轻。安晓含泪送丈夫回珠海,看望儿子,处理事故,自己坚持第二天为省领导展示作业。活动非常成功,受到了省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周口市领导也为西华出了女子无人机的创业带头人惊讶!演练会上,县委书记林鸿嘉得知安晓创业、外地找活干的艰难,当场表态,把皮营乡2万亩小麦“一喷三防”任务,交给安晓的飞防队,让她们用无人机飞防试验。珠海那头的孩子手术安全后丈夫悉心照顾,全力支持她在老家创业。
安晓把2万亩试验田当做“宝贝”养护,飞防作业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让群众满意,不辜负领导扶持。提高公司知名度,“一炮打响”,打开市场,全盘走红。安晓走访群众,征求他们施药时间;向农业局、植保站学习经验,掌握蚜虫、麦蜘蛛习性,白粉病、叶锈病发生时间机理,确定小麦灌浆初期,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集中人力、物力、无人机以一架顶二十个劳动力的效率,喷洒细密均匀,一分钟一亩地,省水90%,省药30%,短暂的病虫害窗口期作业效果令当地的种地几十年的农民感叹,这是俺们农民的小天使呀!
2015年,县委县政府觉得面对百万亩的小麦种植面积,一家无人机企业独木不成林,应集聚“扎堆”发展,由于安晓正在飞防任务的组织、协调、统筹工作表现突出,县里拿出现有的工业厂房发挥安晓在广东工作多年,无人机行业的影响力,邀约其他无人机企业,发挥西华县临空经济区优势,建设全国独一无二的西华无人机产业园。由安晓负责招揽无人机企业,入驻产业园,并指派县委常委、副县长王献超与安晓一起带队招商引资。王献超工作繁忙,只有节假日才能一起与她外出洽谈招商引资事项。安晓与王献超每逢星期六、星期日坐飞机或高铁,以最快的速度往返全国各地。4个多月跑了40多个无人机制造企业,先后与无锡汉和、广州极飞、深圳华越、珠海羽人、深圳大疆等14家无人机企业签约,并引导他们成功入驻西华。
由此成就了西华县无人机产业园的契机,打造中国无人机第一县的初期目标,无人机事业节节胜利成功,使安晓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前途,加快了无人机制造和无人机植保作业的步法。安晓在建成完善河南省西华县无人机运营中心的同时,她也办起了属于自己的无人机公司,组织70人加紧生产无人机,加大无人机植保技术推广运用,两年多时间,她的公司已生产、销售无人机近千台台,农作物植保面积超过100万亩,创经济效应千万元。
为了做大做强无人机事业,安晓还开展了“互联网+无人机”活动,利用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卖货郎、京东等多家电商和合伙人,签订合同,互惠互利,把无人机放在网上,农民随时随地可以查阅,可以通过互联网购买无人机,可以购买农作物植保面积,可以预约植保时间地点。“互联网+无人机”无腿走天下,它的技术、作用、好处,越来越被广大群众认可,群众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购买无人机作业服务,就可以预约植保打药的时间、地点,无人机植保科技有限公司组建时间不长,根已经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
安晓懂得一人、几人富不算富,大家富、社会富才是富的道理,开展了“无人机扶贫帮困”活动,利用提供无人机、飞行植保作业技术、飞防作业承包土地面积,培训了农民工100多人,安置了他们的工作,使他们有了终身在手的飞行技能,半年为他们每人增加收入4万元左右。清河驿乡黄庄村有一位60多岁的老汉叫王坤亭,热爱农业机械的新生事物。几次来考察学习,安晓就低于市场价格卖给他一台无人机。王坤亭人缘好,地理位置熟悉,他聘请几个年轻人专门为他操作无人机,他与方圆邻村群众联系、联络飞防作业业务。人缘好、热情、服务质量好,老百姓主动找他打药,无人机作业应接不暇,植保打药的任务全天候工作,也完不成客户给的大片土地任务。他今年4月初购买的无人机,不足5个月已挣得十四五万元。
通过两年脚踏实地的服务,这种农业的“飞行神器”逐渐被全县农业大户与农民认可,解决了莲藕下水难作业、玉米高杆喷药容易中毒、农村没壮劳力背药壶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和社会问题。县领导看到了安晓的组织能力已经成为企业领导水平,她用韧劲、不服输,脚踏实地的能力带出了一批80、90后为主体农村年轻务农人员,兴趣高涨的飞防植保大队服务各乡镇。打破陈旧的小麦一喷三防的农业部门主导的作业模式,按照培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政策要求,扶持出了国内一批无人机企业落户西华县。
一个普通女孩到城市的成长,反哺家乡的情怀,使她的嬗变成为一只掌控智能无人机飞行技术的“蝴蝶”。为西华的千年女娲奉献精神,做了最好的穿越时代的注解!